嗨,謝謝你點開本週的 MisoNews!
上期電子報為了讓各位讀者對 Ubie 的主力事業有個概觀的理解,帶到了 Ubie App 這個症狀搜尋引擎服務,以及 toB 的 Ubie AI 問診服務。
而這期文章,會花一點篇幅聚焦在個人覺得滿有趣的 Ubie App 的 growth 策略,最後會再次俯瞰 Ubie 的醫療科技事業藍圖。
個人寫文章喜歡螺旋式的介紹一輪後再繼續深入挖掘有興趣的部分,就像我自己研究一家新創公司跟服務的過程一樣,思考的模式滿直接呈現在寫作上面,希望不會讓大家覺得文章為什麼跳來跳去的。
還沒讀過上期的讀者,這邊請:超過1億次使用、擁有700萬MAU的醫療AI服務Ubie
▼ 訂閱 MisoNews 日本新創報,每週收到日本新創、科技、行銷的趨勢觀察文章 📩
Ubie App 成長的主因
上期有提到,症狀搜尋引擎 Ubie App 自 2020 年 4 月推出以來,歷時三年多,已經有 700 萬 MAU,並且總使用次數突破 1 億次,表現非常出色。
在這邊也補充說明一下,因為名稱相似,為了避免與 Ubie 公司本體以及其他服務混淆,所以我在文章內稱這個服務為 Ubie App,但實際上他們同時提供 Web 版本以及 App 版本。如果沒有特別註明,文內提到的 Ubie App 都是 Web 與 App 兩種版本的統稱。
另一方面,toB 的 Ubie AI 問診系統在推出隔年的 2019 年僅有 200 家醫療機構導入,經過兩年後的 2021 年成長一倍,來到 400 家;而再過兩年後的 2023 年,已經有 1500 家醫療機構使用他們的服務。
在 toB 領域這兩年多來的急速成長,肯定要歸功於在 toC 領域(症狀搜尋引擎 Ubie App)的能見度。
Ubie App 成長的主因,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:
- 1. 抓準時機,在疫情時調整開發計畫,一舉推出 Ubie App
- 2. 問題流程透明化,提升回答完成率
- 3. 運用社群力量帶來成長動能
其實早在 Ubie App 之前,Ubie 公司在 2017 年就做過類似的服務,當時的名稱叫做 Dr.Ubie。
Dr.Ubie 僅在一年後就結束服務,原因是公司決定把資源優先投入在 toB 事業上,因此 2018 年 Dr.Ubie 熄燈,同年 Ubie AI 問診正式推出。
然而 Ubie 社內其實一直有讓 Dr.Ubie 復活的計畫,只是在等待時機。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好成為了推手,Ubie 看準時勢,調整社內資源,短時間內就推出了 Ubie App,服務也順勢成長。
Ubie App 重視的其中一個指標是回答完成率。要釐清症狀,需要問足夠的問題,但是問太多問題又會讓用戶在途中放棄。
Ubie 發現,要讓用戶願意一步一步沒有抵抗感的回答問題到最後,必須提升透明度,也就是讓用戶瞭解你問這一題的用意是什麼。所以每個問題下面都會有一行字寫著「這個題目是為了辨別與〇〇病的關聯」,讓用戶瞭解目的,也更願意誠實作答。
最後,Ubie App 的成長很大部份要歸功於社群帶來的有機流量,而他們利用社群帶來成長的策略也很值得學習。
他們發現有人會在 SNS 上面分享自己的診斷結果,觀察用戶的分享習慣,瞭解到用戶會像這樣子描述使用 Ubie 的過程:「因為肚子有點痛(狀況),就用了 Ubie(服務),然後 Ubie 說是〇〇(結果)」。
於是 Ubie 就把結果頁面的分享內容改善成符合用戶敘事習慣的內容,並且在 OGP 下功夫,這些策略讓 Ubie App 在社群上的分享數成長一倍。
Ubie 描繪的醫療科技藍圖
Ubie App 看似與他們推出的 toB 服務沒什麼關聯,但是在這次復活後有了新的連結,並成為 Ubie 醫療藍圖中一塊重要的拼圖。這個拼圖就是另一個服務「Ubie Link」。
「Ubie Link」提供診所刊登廣告,使用者在用 Ubie App 搜尋症狀得到結果後,會在結果頁面顯示在附近相關度高的診所,讓使用者可以確認診所資訊,甚至直接預約就診。
Ubie Link 在 2021 年 7 月推出,目前已經有超過 15000 家醫療機關導入。以類似的刊登服務來說,有強力的競品 EPARK,但是 EPARK 是以搜尋流量為主,沒有開發問診的部分,這是 Ubie 的優勢所在。
這類服務的商業模式多為收取刊登月費,但 Ubie Link 目前完全免費,當然更重要的,是能夠以此作為 Ubie AI 問診導入的敲門磚。
這樣一來,Ubie 就可以擁有從去醫院前的預約資訊、問診內容,到去醫院後的病歷管理、處方籤等等,完整掌握醫療流程中所有的資料。
這些資料可以拿來做什麼?這裡就要提到一個叫做「個人健康記錄(Personal Health Record,PHR)」的概念。
過往所有看診記錄與領藥服藥記錄是散落在各個醫療機關,一般人無法持有自己的病歷,也無法活用。
而 PHR 則是希望能將這些資料整合,並且將資料所有權還給個人,可以下載、保存資料,並且依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提供給醫療機構、健康相關業者,進而達成預防醫療的目的。
這些資料例如:
- 學校健康檢查
- 預防接種記錄
- 自治體提供的健康檢查
- 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
- 醫療記錄
- 處方籤記錄
- 手術記錄
等等,幾乎所有能想的到的醫藥相關記錄都在範圍內。
至於要如何整合,厚生勞動省在 2020 年表示今後要推動 PHR,資料中顯示行政預計提供最低限度的整合,讓國民可以取得這些資料,至於活用資料的方法則需要仰賴民間 PHR 業者。
要成為民間 PHR 業者需要符合厚生勞動省的許多規定,Ubie 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滿足政府提出的要件,並且結合現有的 Ubie AI 問診、Ubie App、Ubie Link 等服務的優勢,開發自家的 PHR 功能。
雖然日本已經有一些電子服藥手帳服務,但目前還沒看到完善的 PHR 服務,而且市面上的服務其實都不太好用,因為大多都是醫藥公司外包給系統商硬刻出來的,而非科技公司主導的產品,基本上使用者體驗都不會好到哪裡去。
在我目前看過的醫療相關產品裡面,Ubie 可以說是使用者體驗做得最好的,再加上他們已經有產品線可以兼顧 toB(醫療機構) 與 toC 的需求,做 PHR 有非常大的優勢,也是勢在必行。
另外一塊拼圖,則是藥物。Ubie 與藥廠合作開啟製藥事業,未來將可能成為 Ubie 最主要的收益來源。
這個製藥事業的主要內容目前還沒有太多資訊,只知道 Ubie 希望擔任行銷新藥的角色,促進醫療機構與製藥廠的合作。
Ubie 也特別強調罕見疾病的治療藥的重要性,他們相信 Ubie App 症狀搜尋引擎可以協助罕病患者早日發現疾病並且就醫。
然而治療需要適切的投藥,醫療現場的醫生卻未必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驗去協助罕病患者,也不一定知道有哪些新藥。因此,與藥廠合作行銷新藥,不僅符合 Ubie 的理念,也對他們描繪的醫療科技藍圖有所助益。
訂閱 MisoNews
謝謝你閱讀到這裡,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並想獲得更多內容,歡迎輸入電子郵件訂閱 MisoNews 日本新創報,每週收到日本新創、科技、行銷的趨勢觀察文章 📩